中国击剑的链条弯在了哪儿?
日期:2022-04-19 点击数:238
“我们的选手不仅是经验问题,包括打法、技术全方位都有差距,在亚洲也不占优势。”2018击剑世锦赛本周末在江苏无锡落幕,中国队获得一枚铜牌。面对年轻选手交上的成绩单,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表示,这个成绩反映了中国队目前整体处于世界二流水平,赛前,他将中国击剑的现状解读为“寒冬”。
“寒冬”最形象的表现是青黄不接。2017年全运会后,随着雷声、许安琪、孙玉洁等一批名将、老将退役,世界积分排名不够高的年轻队员站到前线。以参加本届世锦赛的阵容为例,在世界排名上,本次出战阵容只有团体项目女重排名第一,而女佩排名第7,其余剑种都不在前8之列;个人排名则更加“难看”,仅女重选手孙一文和朱明叶跻身前16,其余项目选手均需通过资格赛力争正赛席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王海滨说。
在个人项目中,中国队只有两名女佩选手进入8强;集体项目中,被寄望夺金的女重拿到铜牌,男重排名第7,男花和女佩均列第8名——1998年世锦赛中国队没有奖牌入账后,本届世锦赛交出了近20年中国选手在世锦赛上最差强人意的战绩。
“我们组队不久,很多选手都是第一次打世锦赛,而其他队伍都是一起比赛多年的搭档,比如韩国队就已搭档了3届奥运会。”女重选手孙一文表示,比赛中一度领先对方,让大家心急想拿下比赛,结果被对方抓到漏洞最终取胜。在外教雨歌·欧伯利看来,队员还太年轻,缺乏抗压能力。
“本来可以”、“可惜就差一点”、“遗憾”,成了年轻中国选手赛后最常说的感叹词。在无缘男花个人16强后,黄梦恺表示,“以往的训练只适应了国内的打法,一接触才发现外国选手打法跟我们完全不同。”对于黄梦恺而言,去年进入国家队,像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比赛多太多了。”他举例说明,以往积分排名高的选手一年能参加一两个大赛已属不易,但他从去年至今,8站世界杯都去了,越是大赛越能感到差距,“能更早一点参加这种比赛就更好了。”
“刷经验值”,也是雷声对年轻选手的建议,正在中国花剑组担任教练的他以女花为例表示,“大部分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她们平时训练很多,但就是国内的打法,放到国际赛场上,别人一变就刺不准了。反而,同龄的日韩选手,她们从少年赛、青年赛就参加的是国际赛事,所以可以适应国际不同节奏的打法。我们的队员比较青涩,处理剑不成熟。”
但和顶级竞技层面的“落后”相比,中国的击剑“底层市场”却在日渐成熟。
国际剑联副主席唐纳德·安东尼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他了解到,过去10年中国的击剑人口从5000人增长到了2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人们对击剑有了新的认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击剑可以对学业有所帮助,比如对孩子出国留学会有帮助。”
击剑是一个交手项目,因此,雷声提及的在青少年阶段就参与国际击剑赛事,其重要性也已被越来越多家长知晓,尤其孩子有留学意向的家庭,家长带孩子出国比赛已经被写进日程。“目前,国内联赛的积分已经被我国香港和新加坡认可,这对青少年阶段的击剑交流是积极信号。”中国击剑协会青少部负责人王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只要自身比赛足够好、赛制和积分相互匹配,未来会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完成积分互认。”
出国参赛对大部分在国内学习击剑的孩子来说还存在经济门槛,所以把国际赛事引进到家门口,也是让他们接触到高水平赛事的一个渠道。
王鼎介绍,除了击剑世锦赛让更多青少年得以现场感受顶级赛事,在世锦赛前举行的亚洲少年击剑巡回赛同样落地无锡,“给中国青少年选手一个在家门口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王鼎表示,赛后,已经有部分家长询问今后参加亚巡赛甚至欧巡赛的程序,表达了让孩子参加国际大赛的意愿。
“鼓励参加国际赛事不单纯代表是要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希望能让青少年在国内就拥有能学好击剑的环境。”王鼎表示,本届世锦赛有收获的不仅是中国队,中国观众、裁判、教练都得到了一个真正了解击剑的机会。除了亚巡赛,全国少年儿童击剑赛、全国裁判培训班等也落地无锡,与世锦赛“衔接”在一起,“世锦赛给他们提供了最专业的赛事,他们也给世锦赛带来了专业的观众。”王鼎表示,现在已经有其他国家的教练会来主动了解中国青少年赛事的情况。
由于参与青少年众多,击剑在国内被视为一个“年轻的项目”。“如今在中国击剑协会注册的会员有3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会员占90%,而在这90%中,14岁以下的儿童占主体。”王鼎表示,在500多家注册俱乐部中,青少年是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因此,在传统体校自然萎缩的情况下,市场和学校将成为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渠道。王海滨表示,因击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市场化特征,因此包括选才在内的所有通道已经全面开放。
在去年底的大众击剑年度论坛上,王海滨也曾表示,协会应当对教育培训市场提供“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看上去欣欣向荣,但也存在师资力量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严重失衡;教学缺乏体系和标准,课程质量难以保证;俱乐部管理者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略长远发展的规划等现实中的不足。”一位击剑俱乐部管理者透露,要想让俱乐部成为竞技人才的“摇篮”,教练准入标准不规范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因为教练紧缺,所以被差评的教练依然不愁工作,这对行业长久发展伤害很大。”
其次,俱乐部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对于大多数俱乐部而言,招新的动力大于真正培养运动员,“为什么6~12岁的孩子最多?因为利润率最高,例如对一个教练而言,带这个班的孩子数量明显比带14~18岁的多。”
相对而言,让击剑进入学校是更好的选择。但据王鼎介绍,尽管90%注册会员在学校,但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学校也没有击剑相关课程,因此反而造成了击剑少年的流失,“上了初中就是一个断崖,上了高中又是一个断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最关键的14~18岁,反而还在练击剑的人已经很少了。”
“如果有孩子愿意走专业道路,国家队的大门已经打开。只是很多人上高中就离开击剑了,浪费不少人才。如果教育和体育结合更加紧密,让击剑少年能进入好的大学,也许能帮助他们延续运动生涯。”已经取得了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的雷声能强调体教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家长依旧很看重升学问题,也有一些优秀的苗子去了国外上学。我们目前在跟教育部谈关于打通通道的合作,希望能有更多一类大学对这个项目进行高招,进而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王海滨对新华社表达的观点再次诠释了他在担任中国击剑协会主席时提及的“将进一步把击剑项目推进校园”。
据王鼎介绍,目前包括与大体协沟通赛事整合等问题都在推进,“对击剑项目来说,人才培养渠道、成长通道的问题不打通,市场热度再高,也很难解后备人才之急。”
(本文转载于中国新闻网,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寒冬”最形象的表现是青黄不接。2017年全运会后,随着雷声、许安琪、孙玉洁等一批名将、老将退役,世界积分排名不够高的年轻队员站到前线。以参加本届世锦赛的阵容为例,在世界排名上,本次出战阵容只有团体项目女重排名第一,而女佩排名第7,其余剑种都不在前8之列;个人排名则更加“难看”,仅女重选手孙一文和朱明叶跻身前16,其余项目选手均需通过资格赛力争正赛席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王海滨说。
在个人项目中,中国队只有两名女佩选手进入8强;集体项目中,被寄望夺金的女重拿到铜牌,男重排名第7,男花和女佩均列第8名——1998年世锦赛中国队没有奖牌入账后,本届世锦赛交出了近20年中国选手在世锦赛上最差强人意的战绩。
“我们组队不久,很多选手都是第一次打世锦赛,而其他队伍都是一起比赛多年的搭档,比如韩国队就已搭档了3届奥运会。”女重选手孙一文表示,比赛中一度领先对方,让大家心急想拿下比赛,结果被对方抓到漏洞最终取胜。在外教雨歌·欧伯利看来,队员还太年轻,缺乏抗压能力。
“本来可以”、“可惜就差一点”、“遗憾”,成了年轻中国选手赛后最常说的感叹词。在无缘男花个人16强后,黄梦恺表示,“以往的训练只适应了国内的打法,一接触才发现外国选手打法跟我们完全不同。”对于黄梦恺而言,去年进入国家队,像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比赛多太多了。”他举例说明,以往积分排名高的选手一年能参加一两个大赛已属不易,但他从去年至今,8站世界杯都去了,越是大赛越能感到差距,“能更早一点参加这种比赛就更好了。”
“刷经验值”,也是雷声对年轻选手的建议,正在中国花剑组担任教练的他以女花为例表示,“大部分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她们平时训练很多,但就是国内的打法,放到国际赛场上,别人一变就刺不准了。反而,同龄的日韩选手,她们从少年赛、青年赛就参加的是国际赛事,所以可以适应国际不同节奏的打法。我们的队员比较青涩,处理剑不成熟。”
但和顶级竞技层面的“落后”相比,中国的击剑“底层市场”却在日渐成熟。
国际剑联副主席唐纳德·安东尼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他了解到,过去10年中国的击剑人口从5000人增长到了2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人们对击剑有了新的认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击剑可以对学业有所帮助,比如对孩子出国留学会有帮助。”
击剑是一个交手项目,因此,雷声提及的在青少年阶段就参与国际击剑赛事,其重要性也已被越来越多家长知晓,尤其孩子有留学意向的家庭,家长带孩子出国比赛已经被写进日程。“目前,国内联赛的积分已经被我国香港和新加坡认可,这对青少年阶段的击剑交流是积极信号。”中国击剑协会青少部负责人王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只要自身比赛足够好、赛制和积分相互匹配,未来会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完成积分互认。”
出国参赛对大部分在国内学习击剑的孩子来说还存在经济门槛,所以把国际赛事引进到家门口,也是让他们接触到高水平赛事的一个渠道。
王鼎介绍,除了击剑世锦赛让更多青少年得以现场感受顶级赛事,在世锦赛前举行的亚洲少年击剑巡回赛同样落地无锡,“给中国青少年选手一个在家门口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王鼎表示,赛后,已经有部分家长询问今后参加亚巡赛甚至欧巡赛的程序,表达了让孩子参加国际大赛的意愿。
“鼓励参加国际赛事不单纯代表是要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希望能让青少年在国内就拥有能学好击剑的环境。”王鼎表示,本届世锦赛有收获的不仅是中国队,中国观众、裁判、教练都得到了一个真正了解击剑的机会。除了亚巡赛,全国少年儿童击剑赛、全国裁判培训班等也落地无锡,与世锦赛“衔接”在一起,“世锦赛给他们提供了最专业的赛事,他们也给世锦赛带来了专业的观众。”王鼎表示,现在已经有其他国家的教练会来主动了解中国青少年赛事的情况。
由于参与青少年众多,击剑在国内被视为一个“年轻的项目”。“如今在中国击剑协会注册的会员有3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会员占90%,而在这90%中,14岁以下的儿童占主体。”王鼎表示,在500多家注册俱乐部中,青少年是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因此,在传统体校自然萎缩的情况下,市场和学校将成为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渠道。王海滨表示,因击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市场化特征,因此包括选才在内的所有通道已经全面开放。
在去年底的大众击剑年度论坛上,王海滨也曾表示,协会应当对教育培训市场提供“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看上去欣欣向荣,但也存在师资力量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严重失衡;教学缺乏体系和标准,课程质量难以保证;俱乐部管理者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略长远发展的规划等现实中的不足。”一位击剑俱乐部管理者透露,要想让俱乐部成为竞技人才的“摇篮”,教练准入标准不规范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因为教练紧缺,所以被差评的教练依然不愁工作,这对行业长久发展伤害很大。”
其次,俱乐部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对于大多数俱乐部而言,招新的动力大于真正培养运动员,“为什么6~12岁的孩子最多?因为利润率最高,例如对一个教练而言,带这个班的孩子数量明显比带14~18岁的多。”
相对而言,让击剑进入学校是更好的选择。但据王鼎介绍,尽管90%注册会员在学校,但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学校也没有击剑相关课程,因此反而造成了击剑少年的流失,“上了初中就是一个断崖,上了高中又是一个断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最关键的14~18岁,反而还在练击剑的人已经很少了。”
“如果有孩子愿意走专业道路,国家队的大门已经打开。只是很多人上高中就离开击剑了,浪费不少人才。如果教育和体育结合更加紧密,让击剑少年能进入好的大学,也许能帮助他们延续运动生涯。”已经取得了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的雷声能强调体教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家长依旧很看重升学问题,也有一些优秀的苗子去了国外上学。我们目前在跟教育部谈关于打通通道的合作,希望能有更多一类大学对这个项目进行高招,进而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王海滨对新华社表达的观点再次诠释了他在担任中国击剑协会主席时提及的“将进一步把击剑项目推进校园”。
据王鼎介绍,目前包括与大体协沟通赛事整合等问题都在推进,“对击剑项目来说,人才培养渠道、成长通道的问题不打通,市场热度再高,也很难解后备人才之急。”
(本文转载于中国新闻网,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中国击剑触底待反弹
- 下一篇:俱乐部选手出征亚青赛 击剑,解锁选材新模式